(来源:北京商报)
一场由技术驱动的金融业态重塑正在上演。当生成式AI的效率奇迹令市场赞叹之际,关于安全、稳健与信任的核心考问,也以更尖锐的姿态横亘在前。7月31日,由北京商报社、深蓝媒体智库主办的“AI金融双刃剑:从安全底线寻找转型机遇”沙龙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高管、业界学者相聚一堂,就如何平衡AI金融的安全与创新、把握转型机遇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多方求解转型路径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深度渗透,正以“效率革命”之名重构行业生态。
在生成式AI深刻重塑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财经媒体以其专业能力,成为应对转型挑战、弥合信息鸿沟、构建行业信任的关键力量。基于一系列的实践动作,北京商报社长助理、西街传媒总经理王海岩总结认为,金融转型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企业和监管机构之间需要透明、高效的信息流动。财经媒体通过深度报道、数据分析和实时解读,帮助市场参与者理解政策动向、技术趋势和风险信号。
作为一家财经类媒体,无论是北京商报,还是深蓝智库,对财经领域的关注与研究从未间断过。在服务上千家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策略、资源、运营、转化四个维度,通过价值观、影响力和正能量不断地输出,帮助品牌实现价值重构。
“目前,北京商报在财经领域传播影响力构建主要呈现两个特点:首先是内容生产纵深化。财经内容分为理财板块、金融科技板块、保险板块、基金板块以及上市公司板块,在同类媒体中始终具备广覆盖、强传播的优势。第二个特点是传播形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内容传播形式,北京商报金融板块策划推出了以商报财经蓝视频为代表的多元化财经系列融媒体产品。”王海岩表示。
“未来,AI的颠覆性发展需依赖复合型人才与解决方案的共振。”从AI在金融领域的机遇与方向来看,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潘晓俊认为,需围绕“降本增效”展开。降本,即通过AI替代重复性工作如客服、培训等,降低人力成本;增效,即通过AI优化风控模型、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诚信信用分析(北京)有限公司信评总监曹闰认为,对于AI而言,“准”比“通”更重要,实现“准”是当前重点。公司正开发相关功能,针对舆情场景,该功能本质是建立知识库并让AI学习,届时将实现舆情分析从“通”到“准”的质量提升,同时应用场景将更广泛。曹闰坦言,尽管AI时代个人需求的呼声较高,但要将AI的基础能力转化为更精准的知识点,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参与开发与辅助,因此,AI时代人工的价值仍需被正确认知。
上海普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刘如祥表示,公司在AI领域展开探索,重点围绕票据场景开发了50项AI相关场景应用功能,其中6个核心业务场景驱动的智能工具机器人已投产并持续验证效果。“当前,公司AI探索聚焦‘场景+实践’双轮驱动,通过自研自用验证效果,形成内部盈利模式。未来将持续迭代产品,深化票据场景的AI应用,助力金融信息服务效率提升与风险管控。”刘如祥表示。
释放价值离不开把控风险
从自动化报告、智能投顾到高频交易与风控建模,其降本增效、优化体验的潜力已毋庸置疑。然而,技术狂飙突进的“B面”,是数据滥用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乃至时常出现的错乱“幻觉”,无不警示着技术失控可能引发的“系统性塌方”。
“当前市场更需‘解决具体痛点’的务实应用,而非泛泛的技术能力宣传。例如,聚焦风控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营销中的‘客户行为预测’等具体场景,提供可量化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获得金融机构认可。”对于当前AI应用的痛点,潘晓俊表示。
曹闰结合公司业务表示,实际使用中,AI常出现此类情况:尽管逻辑与分析正确,但在特定场景下会基于联想产生不准确信息,即“幻觉”。此外,AI类似“文科生”,擅长信息归纳、提炼与分类;量化计算并非其短板,其真正不足在于从复杂文本中提取关键数据进行精准计算的能力。
而守住安全底线,恰是驾驭这把“双刃剑”的核心支点。金融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必须锚定风险可控的刚性前提。
为解决大模型应用面临自身稳定性、“幻觉”等风险,多位与会嘉宾认为,需严控其能力边界。晓花(上海)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CTO吴淏在沙龙上表示,不应让大模型自由发挥,而是将其强大的语言能力限制在可控、可信的知识范围内。核心策略为,使用RAG(检索增强生成),限定在业务知识库中寻找答复。通过精细化Prompt(提示),明确角色和指令,提供反例,并使用经验话术精调模型,让模型适应业务场景的风格和行为模式。最后,对输出结果进行质检,避免输出不合规或错误的信息。
放眼金融行业AI应用端,提质增效与风控运营正成为双重聚焦方向。用友金融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智专家王琦媛在沙龙上表示,如何在保障合规与安全的前提下,更广泛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创新,是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当前,金融机构对AI的期待已从最初的降本增效,延伸至通过AI发现新价值增长点与创造点。尽管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但通过交流了解到,业界仍希望通过AI达成此类成效的诉求日益明确,仍需持续探索。”王琦媛如是说道。
在本次沙龙上,还举行了金融新质观察团的授证仪式以及圆桌环节,多位业内专家代表及企业代表接下聘书,成为金融新质观察团的一员,并就“AI算法备案时代的金融合规路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据悉,“新质观察团”是由北京商报深蓝智库启动的企业探访活动,深蓝智库联合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通过深入企业现场调研、体验,以沙龙、座谈、现场会等形式,以杂志专栏及新媒体平台为传播宣传工具,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产品方式,从案例入手,挖掘新技术、新项目的设计研发与应用实践故事,描绘典型应用场景,采访企业高管、研发人员、主管部门和专家等,以微观探访见宏观发展,彰显经济发展、企业建设中的新质生产力的特色。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